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Pb的毒性不仅与其含量有关,更多地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Pb在介质中的赋存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土壤是大气降尘的最终归宿,大气降尘已经成为土壤Pb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需要结合大气降尘比较不同降尘区降尘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将土壤和降尘中的Pb活性进行形态分级,评估大气降尘和土壤中的Pb形态分布,揭示不同大气沉降区Pb的毒性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为明晰不同区域Pb沉降特点,科学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调研了大气Pb高沉降区(济源豫光金铅冶炼厂周边)、低沉降区(郑州西北郊区农田)的土壤及大气降尘中Pb污染状况,并采用修正的BCR提取法对土壤和大气降尘中Pb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67±0.20)mg·kg-1和(76.47±0.73)mg·kg-1;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91±0.45)mg·kg-1和(630.16±0.28)mg·kg-1,均显著高于大气Pb低沉降区.大气Pb低沉降区的土壤中P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1.17%,其次是可还原态,为31.73%,弱酸态为1.44%,可氧化态为5.67%,处于低风险等级范围内;而降尘中Pb大多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其比例为62.38%,其次是残渣态,为19.60%,弱酸态为11.54%,可氧化态为6.48%,处于中等风险范围内,.大气Pb高沉降区的土壤和降尘中Pb均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中土壤中Pb的可还原态占比为75.82%,降尘中Pb的可还原态为37.00%;土壤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5.12%,可氧化态为9.83%,残渣态为9.23%,处于低风险等级;降尘中Pb的弱酸态占比为26.47%,可氧化态为28.71%、残渣态为7.82%,处于中等风险等级.大气Pb低沉降区土壤及降尘的风险评估指数(RAC)值分别为1.44%、1.54%,而大气Pb高沉降区分别为5.12%、26.4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表明大气Pb高沉降区土壤及降尘中Pb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推荐文章
大气氮沉降监测方法及中国不同地理分区氮沉降研究进展
氮沉降
监测方法
地理分区
干湿沉降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的初步估算
生态区
氮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基于什邡市农田土壤中Pb、Zn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农田土壤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USEPA模型
健康风险评估
大型铜冶炼厂周边农田区大气重金属沉降特征研究
大气沉降
重金属
时空变异
农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大气沉降区Pb化学形态及风险评估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土壤 大气降尘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年,卷(期) 2018,(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66-1471
页数 6页 分类号 X131.1|X820.4
字数 35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8.08.01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18)
共引文献  (402)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6(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7(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9(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2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3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2(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4(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5(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6(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7(23)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壤
大气降尘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