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并总结其与胃黏膜形态改变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更早地进行癌前干预,防止癌变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0例,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变化及病理表现等进行分类分级.结果:230例患者中女130例,男100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4.25 ±14.25)岁,41~60岁有145例,占63.04%,其中以51~60岁的病例数最多,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层,各年龄层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0例中脾胃虚弱型81例,占35.22%;肝脾不和型69例,占30%;脾胃湿热型46例,占20%;胃阴不足型30例,占13.04%;胃络瘀血型4例,占1.74%.胃镜下萎缩程度I级,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肝脾不和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及Ⅲ级,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见单纯萎缩性变化,亦可伴出血、伴增生、伴糜烂、伴胆汁反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病理表现轻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最高,但2种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中肝脾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型及胃络瘀血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及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虚弱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及胃络瘀血型,不同证型间胃镜下形态与黏膜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