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植被恢复是我国水土侵蚀地区的重要治理措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但针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N)和磷(P)养分动态研究依然不足,尤其关于1m深土壤N和P养分特征尚未见报道.以南方红壤严重水土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林地(裸地、10年、20年和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植物叶片和1m深度土壤N和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马尾松人工林恢复年限增加,0-10 cm土壤N含量显著提高,但深层(> 10 cm)土壤N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与地带性天然次生林相比,马尾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N含量依然显著偏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马尾松人工林各层土壤全P含量未显著提高,且裸地、10年、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土壤全P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植物叶片N和P含量呈增加趋势,与未经治理的裸地相比,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叶片N和P含量分别增加42.26%和27.17%,且植物叶片N和P含量与各层土壤N和P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区土壤N和P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存在差异;与土壤P养分相比,土壤N养分能够不断增加.施加磷肥措施促进了红壤水土侵蚀区植被恢复,并促进单一马尾松人工林转变为地带性天然次生林植被.
推荐文章
生态恢复对马尾松叶片化学计量及氮磷转移的影响
侵蚀红壤
马尾松
养分转移
恢复年限
化学计量
内稳态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油茶林
人工林
林龄
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
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地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土壤碳储量
马尾松林
恢复阶段
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针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马尾松
叶龄
化学计量特征
亚热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叶片氮磷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来源期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比 马尾松人工林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保护恢复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775
页数 8页 分类号 S718.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18.1002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89)
共引文献  (1489)
参考文献  (4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5(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7(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1999(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2(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03(7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3)
2004(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0)
2005(7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8)
2006(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7(6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9)
2008(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6)
200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1)
2010(9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8)
2011(4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2(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13(5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14(4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15(3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6(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7(9)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比
马尾松人工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双月刊
1006-687X
51-1482/Q
大16开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
62-15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8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6967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