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更准确反映脉动热管内流体不同流态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文中将管内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引入了两气塞-液塞传热单元模型,并基于改善后的模型对脉动热管整体振荡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改善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好地反映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热管传热性能变化,与实验研究结果十分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低负荷下脉动热管振荡频率较低,振幅更大,蒸发温度也较低,高负荷则反之.不同流态下脉动热管的蒸发传热系数有明显差异,所带来的热阻差异也十分明显.热管半径越小,流体越早从弹状流转入环形流,而传热单元数对流型变化影响很小.
推荐文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脉动热管运行及传热特性分析
脉动热管
运行状态
红外热成像
气液两相流
传热
振荡热管内不同形态纳米颗粒流动及传热特性
振荡热管
纳米颗粒
不同形态
流动
传热
升膜蒸发管内流型可视化及传热性能
透明导电膜
升膜蒸发
流型
传热系数
微槽道脉动热管的启动及传热特性
脉动热管
微槽道
相变
传热
两相流
毛细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脉动热管不同热负荷下管内流型及传热特性分析
来源期刊 应用能源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脉动热管 热负荷 两相流 传热特性
年,卷(期) 2019,(11)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20
页数 8页 分类号 TK124
字数 499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3230.2019.1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国良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0 308 11.0 16.0
2 黄晓明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35 223 9.0 13.0
3 段洋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 3 1.0 1.0
4 陈新涛 2 3 1.0 1.0
5 卢晓剑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0)
共引文献  (41)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脉动热管
热负荷
两相流
传热特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能源技术
月刊
1009-3230
23-1184/TK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139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151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