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0,13.5,15.0,16.5,18.0,19.5万株/hm 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0,15.0,18.0万株/hm 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12~11.25 t/hm 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0万株/hm 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20 g,2015年为65.38~73.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0万株/hm 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0万株/hm 2最高,为10721.61 kg/hm 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推荐文章
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玉/豆(薯)套作
玉米
施氮量
氮素利用率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旱地
栽培模式
冬小麦
籽粒产量
氮素
氮肥分配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调控效应
夏玉米
超高产
氮肥后移
产量
氮素吸收
氮效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来源期刊 华北农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高粱 栽培模式 晋杂34 产量 氮素吸收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6-203
页数 8页 分类号 S143.1|S514
字数 44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668/hbnxb.2017512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焦晓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70 681 14.0 22.0
2 王立革 33 370 11.0 18.0
3 王劲松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40 400 11.0 17.0
4 郭珺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19 148 6.0 11.0
5 武爱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23 243 9.0 15.0
6 董二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31 445 12.0 20.0
7 南江宽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4 21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57)
共引文献  (548)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6(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7(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8(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2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3(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4(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5(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6(1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7(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粱
栽培模式
晋杂34
产量
氮素吸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北农学报
双月刊
1000-7091
13-1101/S
大16开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18-1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7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88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