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错那洞穹窿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一系列片麻岩穹窿之一,因其赋存有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而倍受关注.本文对错那洞穹窿核部产出的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白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揭示穹窿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限定.岩石学研究表明,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片岩的共生矿物组合是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金红石,为典型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岩.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变质温压条件为670C和9.0kbar,并未经历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片岩的变质作用发生在47~ 29Ma,即经历了一个较长期(~20Myr)的变质演化过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具有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其它片麻岩穹窿相同的成因,穹窿核部的中级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其变质作用发生在印度大陆向拉萨地体之下低角度俯冲过程中;穹窿核部淡色花岗岩是高分异的异地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下部高温高压麻粒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产物.此外,本文研究成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和性质提供了进一步约束.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
变质变形
麻粒岩
构造侵位
造山带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夕线石带"的地质意义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聂拉木
夕线石化
形成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洞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中级变质作用 早始新世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2-324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588.345|P597.3
字数 101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8654/1000-0569/2019.02.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丁慧霞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0 43 4.0 6.0
2 李文坛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1 1.0 1.0
3 江媛媛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31)
共引文献  (586)
参考文献  (7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8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87(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8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1993(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4(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1995(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1996(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1997(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3)
1998(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7)
19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0)
2002(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3(8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7)
2004(8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8)
2005(6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9)
2006(6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6)
2007(7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7)
2008(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0)
2009(5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7)
2010(5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11(7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8)
2012(4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13(5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50)
2014(4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15(4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16(4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17(40)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8(11)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级变质作用
早始新世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学报
月刊
1000-0569
11-1922/P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8-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9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