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2014-2016年北京市35个大气PM2.5监测站点数据,对比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污染时间变化差异,并对全市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近3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污染的异同性,为全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与改善提供合理性建议.结果表明,2014-2016年北京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0.279、82.261、78.672μg·m?3,污染水平逐年下降.其中,非采暖期小时均值分别于12:00与21:00左右达到峰值,污染波谷分别出现在7:00与18:00,采暖期白天浓度低夜间浓度高,从7:00下降至17:00升高,23:00至次日1:00为稳定持续的高污染时段;非采暖期PM2.5月均浓度值均呈"W"形波动,每年5月与8月中旬污染浓度值最低,7月污染相对较高;采暖期污染水平整体高于非采暖期,其中1月、2月污染较为严重.全市PM2.5均值浓度表现出南部?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非采暖期东南部PM2.5污染普遍高于西北部,采暖期西南部的房山区、大兴区与通州区为主要污染区域,包含主城区在内的北部地区PM2.5污染浓度相对较低;非采暖期的主城区在涵盖城市交通要道的区域PM2.5浓度值较高,采暖期污染分布特征为西北与东南较高,中部以植物园监测点为中心的周边污染浓度始终保持全域最低;六环区域内,非采暖期北部新区、植物园与古城周边污染水平低,万柳、云岗以东污染较重,采暖期重污染区域范围缩小,向东、南边缘区域集聚,2015年与2016年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以房山为中心的南部地区.整体而言,北京市采暖期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冬季取暖燃煤排放,非采暖期起决定性影响的污染源为汽车尾气排放,人为活动是大气中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