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推荐文章
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成因
四川盆地中部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储集层
热液白云岩
储渗空间
储集相
锶同位素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硅质白云岩
热水成因
热次盆微相
有利储集相带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孔隙型储层
岩溶储层
勘探方向
热水沉积
热次盆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
储集层
烃源岩
岩溶储层
气藏特征
天然气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云质"豹斑"灰岩 白云岩形成模式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自由投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3-199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581
字数 119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2017/dzkx.2020.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12)
共引文献  (389)
参考文献  (4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5(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8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7(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1(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4(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5(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6(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7(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8(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0(3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1(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2(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4(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云质"豹斑"灰岩
白云岩形成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