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文化的全球化始自人们或多或少地拥有了同一种世界观,而这种相同的世界观则形成于16~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利玛窦将"亚洲"这个概念带到东亚之前,日本人认为印中日(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即代表了世界。利玛窦系的世界地图在1605年前后被带到了日本,让江户时代的人们逐渐拥有了一种与欧洲同时代的人们相同的世界观。自此,日本已经具备了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但人们在逐渐接受利玛窦系世界认识的同时,也保持着传统的"三国世界观"。这是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统一的世界观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是支配性的。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欧洲盛行一种欧亚价值性的对比。这些以施莱格尔、黑格尔、卢普克为代表的通过对比论证欧洲更具优越性的言论,虽然最初仅在欧洲人之间流传,但到了19世纪后半叶传到亚洲后,却也开始被亚洲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初期,即进入全球化的第三阶段后,以格拉泽与和辻哲郎为代表,开始对已成为全球化标准的"主义"的正当性提出疑问。相较于第一阶段的理想化倾向、第二阶段的单向"涵化",第三阶段以双向的"异文化交流"为特征。
推荐文章
全球化的历史反思
全球化
区域化
历史反思
关于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问题的质疑
全球化
中国传统美学
现代化
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伦理意蕴
经济全球化
经济
伦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以美学的视角看日德交涉史——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来源期刊 中国美学 学科 历史
关键词 涵化 异文化交流
年,卷(期) zgmx_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9-198
页数 10页 分类号 K31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7 0 0.0 0.0
2 郑子路(译)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涵化
异文化交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美学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
201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
总下载数(次)
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