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物产的名实关系牵涉人对物的认知与利用,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史学研究中也备受关注.既有的相关研究相对重视实,而对名的关注相对不足.通过对近代“兰花菇”及相关名称的考察,可见物产名称在社会中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且与地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晚于18世纪末,广东南华寺僧人开始利用稻草栽培食用菌,遂有“南华菇”之谓,相关技术亦受到传播.19世纪下半叶以降,因音讹而产生的“兰花菇”渐趋流行,且名播粤外.同物异名的“草菰”在近代主要流行于两广,而“麻菌”则常与湖南浏阳密不可分,说明物产名称的地方性不必然直观见诸名称本身.关注物产名称并投以地方视角,有助于理解物产异名的产生、变异与传播,以及隐匿其背后的物质生活、技术、语言、地理、经济等因素,进而丰富对人类物质文化的认知.
推荐文章
近代社会西装流行引发的民众反应 ——言论与行为
西风东渐
冲击
反应
反对言论
西装流行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近代城市
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金丝桃的“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
金丝桃
茎高
茎色
叶尺寸
花形
花色
产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物产异名与地方文化:以近代“兰花菇”的名实与流行为例
来源期刊 古今农业 学科
关键词 兰花菇 名实关系 草菇 广东 佛教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近代农业史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67,44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芦笛 伦敦大学学院 24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2)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兰花菇
名实关系
草菇
广东
佛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古今农业
季刊
1672-2787
11-4997/S
16开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80-129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2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0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