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存在显著差异,笔石的丰度由下至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硅质炭质页岩中的笔石丰度最高,以杂乱堆积为主,部分可见弱定向排列特征;灰绿色泥岩与黑色硅质页岩中笔石丰度低,以碎片为主,且硅质页岩中的笔石碎片细小.笔石的分异度在纵向上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赫南特阶笔石分异度最低,埃隆阶与凯迪阶对应的笔石分异度高.综合研究表明,不同笔石赋存状态所对应的有机碳质量分数w(T O C)、围岩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古海洋环境与水动力条件均有所差异:高笔石丰度的页岩往往对应着较高的w(TOC);石英质量分数在40%~60%的黑色页岩中笔石最为发育;笔石在弱氧化和还原环境中均能保存,但还原环境更有利于笔石的大规模富集;纵向上笔石丰度与分异度变化均受到了古环境的显著影响,赫南特冰期造成了笔石的大量死亡和分异度的显著降低;笔石的大量混杂堆积显示悬浮沉积是主要的沉积作用方式,而定向排列的笔石应是深水底流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页岩中笔石赋存状态差异及其沉积地质指示,深入分析了不同笔石赋存状态的沉积环境并建立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的笔石堆积模式.
推荐文章
上扬子区页岩气甜点分布控制因素探讨——以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上扬子区
四川盆地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构造控源控藏
甜点分布
控制因素
构造转换带
调节带
宣汉—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生物地层特征及分层对比
四川盆地
宣汉—巫溪地区
页岩气
笔石带序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生物地层
分层对比
巫溪2井
雪峰山西侧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中国南方海相
晚奥陶世
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成熟度
页岩气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带对比及沉积特征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威远区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笔石
对比
古隆起
沉积演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笔石赋存特征与堆积模式
来源期刊 地质科技情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笔石 赋存状态 堆积模式 黑色岩系 五峰组-龙马溪组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宜昌页岩气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5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Q915.813+1
字数 80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9509/j.cnki.dzkq.2020.02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55)
共引文献  (306)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2(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3(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0(3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1(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7(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8(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11(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2(4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3(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4(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5(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1)
2016(5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8)
2017(30)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8(2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笔石
赋存状态
堆积模式
黑色岩系
五峰组-龙马溪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技通报
双月刊
1000-7849
42-1904/P
大16开
湖北省武昌鲁磨路388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06
总下载数(次)
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