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 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推荐文章
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的研究进展
听性脑于反应
非镇静
刺激声信号
电磁干扰
TOFD偏置非平行扫查缺陷检出的有效性
无损检测
TOFD
偏置非平行扫查
对比试块
常规超声检测
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稳定性研究
言语刺激
听性脑干反应
稳定性
无痛胃镜不同镇静方式安全有效性研究
无痛胃镜
镇静
丙泊酚
咪达唑仑
瑞芬太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期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非镇静ABR 传统ABR 有效性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8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64.04
字数 23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7299.2020.01.02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非镇静ABR
传统ABR
有效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双月刊
1006-7299
42-1391/R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路5号
38-224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28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