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冷涡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并改进现有的客观识别方法,将分析天气图的思路运用于对冷涡的客观识别中,检索出1979-2018年夏季(5-8月)516个东北冷涡过程.为了研究冷涡生成位置的差异,以45°N线为X轴,125°E线为Y轴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象限.结果表明:夏季东北冷涡生成位置以第2象限(西北部)最多,第4象限(东南部)最少,冷涡以向东移动为主.夏季东北冷涡的平均生命期为3.2 d,各象限生成的冷涡平均生命期有较大差异,第2象限最长,平均约为3.5 d;第4象限最短,平均约为2.9 d.72.1%的冷涡过程生命期少于4d.夏季各月第2象限生成的冷涡频数均远多于其他3个象限,且具有很明显的逐月递减的季节内变化特征.东北冷涡的生成位置和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月,1998-2007年偏北,2008-2018年偏南;6月,1980-1998年南移,2008-2018年北移,1993-2003年以偏东为主,2004-2018年以偏西为主;7月,1998-2010年北移,1985-2000年偏西,2005-2012年偏东;8月,2002-2010年偏北,2009-2018年偏东.就频数而言,特别是第2象限生成的冷涡,其年代际变化在季节内存在明显不一致,5月,1979-1985年冷涡偏多,1986-1992年冷涡偏少;6月,1979-1992年偏多,1993-2018年偏少;7月,1980-1991年偏多,1992-2000年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