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山西农业科学       
摘要:
为研究不同复垦模式对矿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氮分布的影响,以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3a荞麦复垦、3a苜蓿复垦为研究对象,以3a自然恢复地为对照,分别采集3种模式下表层0~20 cm土样,测定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进行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荞麦复垦与自然恢复地下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主要集中在>1~2、> 0.25~1.00、≤0.25 mm粒径内,其中,>2mm粒径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苜蓿复垦显著高于荞麦复垦和自然恢复地,> 0.25~1.00 mm粒径中苜蓿复垦显著低于荞麦复垦和自然恢复地,≤0.25 mm粒径中各复垦模式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于≤0.25 mm微团聚体内,而苜蓿复垦显著提高了>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中,苜蓿复垦下>2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达23.77%,比荞麦复垦与自然恢复地分别高出13.37%和14.1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大到小表现为苜蓿复垦>荞麦复垦>自然恢复地.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主要集中于> 0.25 mm粒径内,其中,苜蓿复垦下>0.25~ 1.00 mm粒径的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分别达到最大值7.66、1.35 g/kg,各处理团聚体碳氮储量均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植物复垦提高了>0.25 mm土壤团聚体C/N值,降低了≤0.25 mm粒径团聚体C/N值.植物复垦能够提高>0.2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并且可提高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苜蓿效果优于荞麦,其可作为矿区复垦优选植被.
推荐文章
施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 碳、氮分布的影响
采煤塌陷
复垦土壤
施肥
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常规灌溉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植被恢复
有机碳
全氮
平均重量直径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有机碳储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复垦模式对矿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氮分布的影响
来源期刊 山西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复垦模式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团聚体氮含量
年,卷(期) 2020,(5) 所属期刊栏目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77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D8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481.2020.05.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改玲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4 646 13.0 25.0
2 刘焕焕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8 3 1.0 1.0
3 江山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6 15 2.0 3.0
4 陈曦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9)
共引文献  (405)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8(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1(2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4(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7(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8(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复垦模式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团聚体氮含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西农业科学
月刊
1002-2481
14-1113/S
大16开
196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9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780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