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茶叶科学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mm)>(<0.5~0.25mm)>(<1~0.5mm)>(<2~1mm)>(<0.25~0.106mm),而在CK中为(≥2mm)>(<1~0.5mm)>(<0.5~0.25mm)>(<2~1mm)>(<0.25~0.106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推荐文章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旱作农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植被恢复
有机碳
全氮
平均重量直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来源期刊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2-352
页数 10页 分类号 S571.1,S15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茶叶科学
双月刊
1000-369X
33-1115/S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1964-08-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907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