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掌握晶闸管反向恢复期损伤机理对晶闸管保护设计和探索反向恢复过程相关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高压晶闸管在反向恢复期内脉冲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分别采用脉冲试验法、软件仿真法以及芯片失效分析法,对晶闸管进行了反向恢复期内脉冲损伤试验,建立晶闸管器件–电路模型,对反向恢复期内脉冲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芯片失效现象分析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正常门极触发导通和反向恢复期内二次导通均在晶闸管靠近门极处的阴极边缘形成初始导通通道,并通过载流子的扩散拓宽通道,其中后者的电流密度较大,且由于反向恢复期最后关闭区域存在残留的载流子,在这个区域能够形成替代通道;反向恢复期内由于晶闸管门极区域电流密度过大、电流上升率过高,门极附近一带容易烧毁,表明晶闸管反向恢复期脉冲损伤属于热致损伤.
推荐文章
脉冲电压作用下晶闸管反向恢复期二次导通特性
脉冲电压
大功率晶闸管
反向恢复期
二次导通
晶闸管阀
保护策略
载流子
脉冲作用下晶闸管反向恢复性能退化研究
暂态特性
晶闸管
反向恢复
冲击电压
性能退化
脉冲功率晶闸管反向恢复特性
脉冲功率晶闸管
反向恢复特性
关断过电压
Matlab
仿真模型
HVDC晶闸管换流阀中晶闸管反向恢复期保护电路几个问题的探讨
晶闸管
晶闸管控制单元
反向恢复期保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脉冲电压作用下晶闸管反向恢复期损伤效应与机理分析
来源期刊 电网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晶闸管 暂态特性 反向恢复 冲击电压 损伤机理
年,卷(期) 2020,(7) 所属期刊栏目 高电压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94-2800
页数 7页 分类号 TM7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35/j.1000-3673.pst.2019.110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5)
共引文献  (135)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6(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7(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晶闸管
暂态特性
反向恢复
冲击电压
损伤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网技术
月刊
1000-3673
11-2410/TM
大16开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82-604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75
总下载数(次)
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