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社会对穷人的关注很早,春秋时期就有所谓的滞穗.《诗经·小雅·大田》记载:"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即收割作物时留下一块不收割,让孤儿寡母去收割,以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可供生存的物质,同时保持他们的尊严.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做法持续时间很长,在鸦片战争前,除了有"滞穗"外,还有很多大家族设立义庄来资助家庭贫困之人.范仲淹有感自己小时的生活贫困,在为官后捐田成立义庄,专门用以资助族人.义庄有比较规范的救济穷人的制度,可以使家族中的贫困子弟免于饥饿,既维系了家族声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故而得到朝廷的支持.许多官员在退休后,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到义庄的建设中去.
推荐文章
新时代扶贫政策下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扶贫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生
大学生
生本教育思想内涵探析
生本教育
内涵
哲学观
思想渊源
萨德勒比较教育思想解读
萨德勒
因素分析
民族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荣德生的教育扶贫思想研究
来源期刊 学习月刊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文史新鉴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4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学习月刊
月刊
1003-6016
42-1095/D
大16开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