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电化学-光还原法基于Bi板合成了Pd/BiF3薄膜,探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Pd对BiF3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Pd/BiF3薄膜进行了表征分析.以模型污染物即罗丹明B(RhB)为光催化降解对象,考察了Pd/BiF3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贵金属Pd均匀分布于BiF3薄膜表面上,当Pd的质量分数为2.0%时,Pd/BiF3薄膜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降解RhB的性能,且光吸收带边发生明显的红移,带隙值由3.70 eV减小为3.03 eV.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表明,当Pd的质量分数为2.0%时,在Pd/BiF3薄膜光催化降解RhB的过程中,活性物种发挥的作用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空穴(h+),并提出了Pd/BiF3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增强机制.
推荐文章
光还原法制备增强光催化性能的Bi-TiO2纳米管
光催化
TiO2纳米管
阳极氧化
光还原
Bi
化学还原法制备Ag-Pd纳米合金颗粒
Ag-Pd纳米合金
催化剂
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制备Ag-TiO2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研究
无机抗菌剂
Ag-TiO2
抗菌性能
光催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原位电化学-光还原法制备Pd/BiF3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
来源期刊 光学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薄膜 原位电化学-光还原法 Pd/BiF3薄膜 光催化性能 罗丹明B 增强机制
年,卷(期) 2020,(18) 所属期刊栏目 薄膜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3-209
页数 7页 分类号 O47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88/AOS202040.183100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1)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7(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8(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薄膜
原位电化学-光还原法
Pd/BiF3薄膜
光催化性能
罗丹明B
增强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光学学报
半月刊
0253-2239
31-1252/O4
大16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4-29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761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301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