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生物炭由于具有高度芳香化碳结构和发达孔隙结构等特性,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近些年成为农业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VIS-NIRS,400—2500 nm)技术对施加不同用量生物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以期为含生物炭土壤的有机碳分析建立有效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样本选择方法(Kennard-Stone (KS),Random selection (RS)和Sample set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SPXY))和光谱预处理方法(Savitzky-Golay平滑(SG)、倒数的对数log(1/R)、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一阶导数(Der1)、二阶导数(Der2)和多元散射校正(MSC)),以3种模型(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模型(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siPLS),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machine,GA-SVM)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来建立生物炭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1)施加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随生物炭添加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2)土壤反射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1410、1920和2200 nm光谱附近存在明显的吸收谷;(3)对比3种样本选择方法,KS方法所划分的样本集相对于RS方法和SPXY方法更适用于生物炭土壤有机碳模型的建立;(4)以SG+MSC预处理结合GA-SVM方法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校正集的R2cal和RMSECV值分别为0.9526和0.4839,验证集的Rv2a1和RMSEP值分别为0.8598和0.9987,RPD值为2.6017.该模型因具有精度高且模拟效果较好等优点,可用于含生物炭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的科学预测.
推荐文章
近红外光谱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
土壤有机质
定标
预测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
近红外光谱
卷积神经网络
土壤有机碳
建模方法
用近红外光谱预测土壤碳含量的研究
近红外光谱
土壤碳含量
行走式测定
波段算术组合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东北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黑土
近红外光谱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偏最小二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研究与应用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近红外光谱 预测模型 样本选择
年,卷(期) 2020,(20) 所属期刊栏目 自然保护地体系与国家公园建设专题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30-744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91017218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4)
共引文献  (449)
参考文献  (4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7(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1(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2(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2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5(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0)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近红外光谱
预测模型
样本选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