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图书馆藏的一份不为人知的手稿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经鉴定,这一矿冶著作是被认为失传已久的《坤舆格致》的一个抄本.《坤舆格致》此前被普遍视为耶稣会士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对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1494~1555)的《矿冶全书》(De re metallica,1556)的中译本.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发现,该书除了编译《矿冶全书》中部分内容外,至少还收录了另外四位欧洲学者的著述,他们是万诺乔·比林古乔(Vannoccio Biringuccio,1480~1539)、莫德斯蒂努斯·法克斯(Modestinus Fachs,?~1595前)、拉扎勒斯·埃克(Lazarus Ercker,1528/30~1594)和何塞·德·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1539/40~1599/1600).本文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展示了上述学者的著作是如何来到中国、因何被选为《坤舆格致》的参考书目,以及最终是如何被使用和吸收的.从这一过程可知,汤若望和他的合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这项雄心勃勃的知识转移工程,将欧洲的技术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了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