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电刺激应激及PCPA联合电刺激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松果体损伤模型,评价松果体结构与功能变化,为建立方法简便、成模时间短的松果体损伤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40只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CPA组、电刺激组及PCPA联合电刺激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CPA组大鼠腹腔注射PCPA 450 mg/kg,连续2d;电刺激组大鼠使用穿梭箱电刺激(电压30 V,电流0.8 A,刺激时间30 s,间隔时间30 s,循环60次),连续5 d;PCPA联合电刺激组大鼠使用电刺激第4天加用PCPA,操作同前.测试各组大鼠旷场活动、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以及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等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镜下观察松果体病理组织结构.结果 3个实验组大鼠旷场活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PCPA组、PCPA联合电刺激组旷场活动中央区时间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PCPA联合电刺激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PCPA组、PCPA联合电刺激组进入开放臂时间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PCPA组入睡潜伏期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个实验组血清MT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病理组织学变化:PCPA组松果体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数目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增多;电刺激组松果体排列紊乱,核固缩,细胞数目稍减少,空泡变性稍增多;PCPA联合电刺激组松果体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数目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增多.结论 3种不同造模方法均可造成大鼠松果体不同程度的损伤,可为制作松果体不同损伤模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