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增生弧是发育在增生楔基底之上的岩浆弧,是由于海沟后撤、新的弧岩浆前缘向着洋的方向迁移至早期增生杂岩基底之上.增生弧的发育是?eng?r(1992)提出的增生型(突厥型)造山带的核心动力学过程,然而对其识别与大地构造意义尚存诸多争议.日本岛弧是?eng?r用以建立增生弧模式的范例,其白垩纪以来的岩浆弧发育在侏罗纪和更早的增生杂岩基底之上.日本岛弧的增生弧岩浆具有典型的岛弧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富集的LREE和LILE、以及亏损的HFSE,但其Sr-Nd同位素随着海沟后撤和增生弧演化不断变亏损.地球物理剖面显示日本增生弧岩浆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岩浆源区,一个位于弧前俯冲大洋岩石圈莫霍面之上,一个位于弧岩浆轴部的莫霍面之下,这可能暗示了日本增生弧具有增生楔重熔和增生弧地幔楔部分熔融两种不同的岩浆形成机制,但增生弧的地幔楔如何形成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亚造山带是增生型造山带,其西段的西准噶尔地区出露早古生代成吉斯弧和晚古生代萨吾尔弧,均为增生弧.萨吾尔弧晚石炭世的弧岩浆岩以Ⅰ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岩墙、中-基性火山熔岩等为代表,发育在包括有蛇绿混杂岩、OPS混杂岩、连续单元浊积岩的增生杂岩基底之上这些侵入岩和喷出岩与增生楔物质分别呈侵入和不整合覆盖接触关系.成吉斯弧早泥盆世的弧岩浆岩以中-基性火山熔岩为代表,不整合覆盖在混杂带基底之上;其中混杂带的基质为晚志留世砂岩,夹持有晚奥陶世—晚志留世灰岩、硅质岩等岩块.以上案例展示了增生弧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上盘为晚期增生弧弧岩浆、下盘是早期增生杂岩基底,二者被一个大型的不整合面分隔或构成岩浆侵入接触关系.萨吾尔增生弧岩浆岩具有典型的岛弧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端元Nd同位素亏损、Sr同位素富集,而玄武岩端元的Sr-Nd同位素均表现为亏损特征,表明基性岩端元直接源自新生的增生弧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继承了亏损地幔的同位素特征;酸性岩端元则受到增生楔物质重熔的混染,如富集的Sr同位素,源自增生楔中大洋沉积物和蛇绿岩.增生弧的发育可能是增生型造山带大量年轻地幔物质加入和大规模地壳生长的原因.这一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地探讨增生弧地幔楔的成因:即随着海沟后撤,原海沟位置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并不会发生断离下沉,而是保留在原位、形成新的增生弧地幔楔.
推荐文章
甘肃省矿山地质灾害及其基本特征
矿山地质灾害
采空地面塌陷、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矿坑突水
甘肃省
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和地质背景研究
岷县-卓尼Ms5.0地震
烈度
震害
发震构造
地质背景
儿童文化基本特征研究综述
儿童文化
基本特征
热对流成岩作用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意义
热对流
热对流成岩作用
盆地流体
热对流的岩石学记录
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增生弧基本特征与地质意义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增生弧 增生型造山带 增生杂岩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5-634
页数 20页 分类号 P597|P54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2017/dzkx.2021.03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5)
共引文献  (618)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5(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6(3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7(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增生弧
增生型造山带
增生杂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