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礁灰岩、滑塌堆积岩、陆源碎屑岩.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在地球化学上可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为洋中脊玄武岩型,属于拉斑系列,显示俯冲带特征;另一类为洋岛玄武岩型,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形成于海山/大洋高原环境.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的时代、属性及空间分布,表明古亚洲洋俯冲起始时限不晚于新元古代早期,位置应在西伯利亚南缘,并逐渐向南发展.在古亚洲洋发育早期,地幔柱诱发俯冲起始占主导地位,后期可能由于海山/大洋高原阻塞俯冲通道,导致俯冲极性翻转和跃迁,从而发生俯冲起始.实际上,新俯冲带如何起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是俯冲起始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缺少直接的地质记录,并且现今地球上鲜有正在发生的俯冲起始案例.因此,需要地质学家共同努力去揭秘古亚洲洋的前世今生,破解板块俯冲起始的奥秘.
推荐文章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岩浆热液矿床
同位素年龄
时空分布
中亚造山带东部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北秦岭
晚新元古代火山裂谷与大洋扩张
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转换时限
博格达造山带西段晚石炭世柳树沟组海相动物化石及其时代
博格达
晚石炭世
柳树沟组
化石
时代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亚造山带西段俯冲起始时限及机制探讨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学科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古亚洲洋 俯冲起始 蛇绿岩 大洋高原 海山 俯冲带 地幔柱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Fundamental Geology and Mineral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4-261
页数 18页 分类号 P541|P54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9814/j.jese.2020.1102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64)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1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1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2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2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25)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1(22)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25)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3(2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4(32)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5(2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6(22)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7(14)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8(16)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9(11)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亚造山带
古亚洲洋
俯冲起始
蛇绿岩
大洋高原
海山
俯冲带
地幔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双月刊
1672-6561
61-1423/P
大16开
西安市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内
52-280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901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