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为制定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采集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RT-PCR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及其双层叠帐捕蚊法检测蚊媒密度,综合评价防控效果. 结果 本次疫情是境外疫情引起的本地疫情暴发,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5例,其中本地病例15例,缅甸输入病例25例,景洪输入病例5例.发病年龄以20~59岁青壮年居多(占95.6%),男女比例1.5∶1,职业均为农民.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36只/人·h,未捕获埃及伊蚊.病例以轻型为主,均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乏力、肌肉关节痛及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特征.登革病毒血清型均为DENV-1. 结论 本次登革疫情病原的血清型为DENV-1型,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与云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要流行区有所不同,结果提示当地相关部门须重点关注境外疫情对当地疫情防控的影响,建议加强双边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提高境外防控机构防控能力.
推荐文章
中缅边境某部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处置
中缅边境
登革热
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
济南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登革热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一起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麻疹
暴发
调查
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缅边境地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登革热 白纹伊蚊 暴发疫情特征 中缅边境地区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一带一路”专题研究|THE BELT AND ROAD MONOGRAPHIC STUDY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8-23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12.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50/j.cjpb.21022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9)
共引文献  (15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登革热
白纹伊蚊
暴发疫情特征
中缅边境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月刊
1673-5234
11-5457/R
大16开
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楼中路11号
24-81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32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837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