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4例临床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标本,提取DNA后,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的层次聚类分析确定出2个亚组,分析组间细菌、真菌菌群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通过对44例受试者的细菌测序数据聚类分析鉴定出2组聚类簇,与较大的聚类簇(A1组,n=32)相比,较小的聚类簇(A2组,n=12)以嗜血杆菌处于其细菌菌群的优势地位为特征,展示出了更高的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Z=-4.14,P<0.001)和更低的FEV1% pred(t=2.15,P=0.037).在细菌菌群结构上,2组聚类簇之间α多样性(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P<0.001)和β多样性(Adonis,R2=0.290,P=0.001)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LEfSe分析提示在种水平上,A1组显著富集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具核梭杆菌、奇异劳特普罗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苍白普雷沃氏菌、青枯劳尔氏菌,A2组则富集流感嗜血杆菌.在真菌菌群结构上,2组在α多样性上未观察到显著差异(Chao1指数,P=0.230;Simpson指数,P=0.097),而在β多样性上两组差异显著(Adonis,R2=0.068,P=0.002);LEfSe分析提示在种水平上,A1组富集裂褶菌,而A2组则富集变色栓菌、白囊耙齿菌.进一步互作网络分析则提示A2组较A1组展现出了更多的菌属之间的相关关系,且A2组菌属之间的关联强度较A1组更强.结论 在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中,存在以流感嗜血杆菌作为其气道优势定植菌的亚组,该亚组在细菌及真菌菌群结构上与非流感嗜血杆菌优势组存在显著差异,并在临床上表现为更严重的气道炎症水平和更差的肺功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