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鄱阳湖学刊       
摘要: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快速发展,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陈阿江教授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和代表性学者。他长期深耕于工业污染、面源污染、环境健康、垃圾治理、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诸多环境社会学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2000年)、《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2010年)、《“癌症村”调查》(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2016年)、《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2020年)等多部;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评论》、《探索与争鸣》、《学海》、《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录。2022年主持创办《环境社会学》集刊并担任主编。陈阿江教授不仅具有丰厚的学术理论积淀,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不拘一格,颇有自己的心得。受《鄱阳湖学刊》委托,贵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婧副教授邀请陈阿江教授就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访谈。毫无疑问,研究方法的推进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即环境问题兼具“科学”与“社会”双重属性,决定了环境社会学研究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理论和方法,或是局限于社会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方法。在此次访谈中,陈阿江教授回答了王婧副教授提出的多个重要问题,谈到了如何在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知识,如何对待当地人的常识,如何面向具体的环境问题以及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中学习、选择和创制适宜的研究方法,又如何运用综合比对法在研究中求实求真。总体而言,他强调在环境社会学研究中要从实求知,深耕中国社会,以最大可能精准呈现科学事实和社会事实为原则,打破研究方法上的教条主义和文本呈现上的墨守成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学科特性的研究方法,推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形成符合中国实情和社会需求的研究成果。现将访谈内容分享如下。
推荐文章
陈阿江环境健康研究述评
陈阿江
环境健康研究
环境社会学
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陈阿江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
陈阿江
环境问题
文本法-实践法
内生污染
次生焦虑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科学知识社会学
历史背景
科学哲学
科学史
“内部工程社会学”与“外部工程社会学”--建构工程社会学体系的一种尝试
内部工程社会学
外部工程社会学
工程域
工程社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常识、知识与科学——陈阿江教授谈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
来源期刊 鄱阳湖学刊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24,(4) 所属期刊栏目 生态学术名家 陈阿江专辑_学术访谈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53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鄱阳湖学刊
双月刊
1674-6848
36-1307/C
大16开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2009-01-01
中英文
出版文献量(篇)
2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