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分为5个变质构造单元:扬子北缘蓝片岩带、宿松变质杂岩带、南大别碰撞杂岩带、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和北淮阳变质带.各个变质构造单元中不同岩石的变质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1)超高压型.以含柯石英(及金刚石)的榴辉岩为代表,仅见于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中.这类岩石的PT轨迹反映洋壳B型俯冲的特点.(2)高压型.见于大别山南部的蓝片岩带、宿松变质杂岩带和南大别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及部分片麻岩中,与扬子陆壳的A型俯冲有关,由南向北变质作用的PT条件递增,反映陆壳俯冲作用的方向及不同深度.(3)中低压型变质作用.在大别造山带广泛分布,与大规模的碰撞作用形成的地壳加厚区出现的热松弛效应有关.变质程度以北大别变质杂岩带最高,为角闪岩相(局部出现麻粒岩相),向南和向北都有规律地递减为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不同变质相带之间的界线与晚期走滑和滑脱断层一致.这期变质作用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早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南大别碰撞杂岩带至少由这3种不同变质历史或PT轨迹的岩石混杂而成.大别地区的这3类变质作用以及变质带的分布记录了大别造山带从洋壳B型俯冲→陆壳A型俯冲→陆壳碰撞推覆→隆起滑脱的演化历史.
推荐文章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大别-郯庐-苏鲁造山带复合旋转拼贴作用
大别-郯庐-苏鲁复合造山带
旋转拼合
郯庐断裂带
碰撞造山作用
大别造山带构造超压形成的碰撞力学机理
点碰撞机制
构造超压
粘性流变体
大别造山带
造山带构造年代学基本问题--论同位素体系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构造年代学
变质作用
麻粒岩
榴辉岩
大别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别地区的变质作用及与碰撞造山过程的关系
来源期刊 地质力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中低压变质作用 大别造山带
年,卷(期) 200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38
页数 14页 分类号 P588.33|P542+.2
字数 109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6616.2000.03.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魏春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55 692 16.0 25.0
2 陈斌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88 1676 21.0 38.0
3 陈晶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35 392 12.0 18.0
4 张翠光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8 107 7.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5)
共引文献  (178)
参考文献  (3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81)
二级引证文献  (27)
196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中低压变质作用
大别造山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力学学报
双月刊
1006-6616
11-3672/P
16开
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23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65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