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翻开各种“修辞书籍” ,其绝大部分是同一个口径 :句子在运用比喻的时候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 ,同类不能构成比喻。寻其源头 ,这种观点最早出之于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后来许多人都沿用了这个观点。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却因此常常碰到麻烦。如 ,教师常跟学生造比喻句的范句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再如 ,“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 ,他们的创造性劳动 ,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暗喻。”(见《修辞讲话》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又如 ,“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借喻。”(见《现代汉语修辞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在上面举例中 ,“教师”和“园丁” ,“臭皮匠”比喻一般的人 ,“诸葛亮”比喻聪明的人 ,都同为人 ,属同类 ,按照许多“修辞学”观点 ,它们是不能构成比喻的。可正统的出版社 ,出版的“大部头” ,却又肯定它们已经构成比喻。同类事物到底能否构成比喻?纵观许多“比喻”的书籍、文章 ,有一种观点 ,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 ,但还须再补充 :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本体和喻体...
推荐文章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人不知而不愠
语法分析
四种理解
论陶瓷绘画比喻手法
陶瓷绘画
比喻知识
比喻运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如何理解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
来源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年,卷(期) 200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页数 1页 分类号 G623.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昌文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小学语文教学
旬刊
1004-6720
14-1016/G4
大16开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5号
22-440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315
总下载数(次)
63
总被引数(次)
74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