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散文《开卷如开芝麻门》,在他看来,书籍无异于阿拉伯神话中藏宝的山洞。这个比喻妙绝。书中藏宝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古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虽然不乏自夸,但也是一种自得。这种自得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本身的迷醉,一是对寂寞的排遣。其实,书里面没有黄金万屋,真正的读书人大多囊中羞涩,“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是他们的梦幻,而非理想。好比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老师,他们也想致富,但是,如果这个梦可能妨碍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他们是不会耽于其中的。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选择好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书能当饭吃吗?恐怕不能。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这句话并没有说书是什么。我们没听说谁因为书读得少饿死的,但是,读书人饿死的却大有人在。“诗圣”杜甫颠沛流离,这个读破万卷书的大书生经常忍饥挨饿,当人们在岳阳境内湘江段的破船上发现他的遗体时,他已经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书中有颜如玉,这纯粹是书生的梦呓。汉代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贫,不治产业,惟好读书,他担着柴上街,不吆喝叫卖,而是高声朗读。他的妻子跟在后面,羞得不得了,一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