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间期核制备方法的效果,并比较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女性年龄组、不同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指征、不同超排方案等与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0.1% Tween 20/0.01 mol/L HCl和3∶1的甲醇∶冰醋酸两种方法制备人类未受精卵间期核,选用人类17号染色体端粒探针(17qter),按说明书步骤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在方法上稍作改进.结果 36个未受精卵中,正常17号单体24枚,二体7枚,三体5枚,非整倍体出现率为33.3%(12/36);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女性年龄组、不同IVF指征、不同超排方案的患者的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种方法信号检出率均00%,但前者间期核制备效果较好,易于操作,避免甲醇冰醋酸刺激性气味对环境的污染,卵母细胞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是造成体外受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用FISH技术研究人类体外未受精卵的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FISH)
人类未受精卵
染色体21qter
非整倍体率
女性年龄
IVF指征
超排方案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
原位杂交,荧光
产前诊断
染色体
非整倍性
羊水
DNA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不育男性精子X、Y及18号染色体
原位杂交,荧光
不育,男(雄)性
精子
非整倍体
染色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人类体外未受精卵的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
来源期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人类未受精卵 染色体 非整倍体
年,卷(期) 2002,(1)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7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4
字数 30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1003-9406.2002.01.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卢光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类生殖工程研究室 208 1251 18.0 24.0
2 张群芳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室 3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荧光原位杂交
人类未受精卵
染色体
非整倍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月刊
1003-9406
51-1374/R
大16开
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17号
62-163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832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25792
相关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
官方网址:http://jj.hnst.gov.cn/
项目类型:一般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