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1.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1.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荐文章
口服脂肪乳剂对二甲基亚硝胺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
脂肪乳剂
秋水仙碱
二甲基亚硝胺
肝损伤
实验研究
大鼠
臭氧氧化偏二甲肼生成二甲基亚硝胺的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
偏二甲肼
UDMH
臭氧
密度泛函理论
DFT
二甲基亚硝胺
DMNA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Nogo-A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分布与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弥漫性轴索损伤
Nogo-A
中枢神经损伤
轴突再生
颅脑损伤
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
四氯化碳(CCl4)
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
肝组织结构
肝小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肝脏卵圆细胞在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来源期刊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学科
关键词 Thy1.1 肝脏卵圆细胞 DMN大鼠肝硬化模型
年,卷(期) 2005,(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3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41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34X.2005.01.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4 22 4.0 4.0
2 刘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176 3588 34.0 5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Thy1.1
肝脏卵圆细胞
DMN大鼠肝硬化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消化病杂志
双月刊
1673-534X
31-1953/R
大16开
上海市建国西路602号
4-299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24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