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川西北地区栖霞组野外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物性资料,研究了该套地层中白云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归纳并总结了这类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以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为主,裂缝除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这类储集岩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推荐文章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四川盆地西北
早二叠世
碳酸盐岩
沉积特征
生物颗粒滩
沉积岩相
储集层特征
分布
川西北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川西北
栖霞组
白云岩储层
滩相
溶蚀作用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
栖霞组
颗粒滩
早成岩期岩溶
热液白云岩化
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孔洞缝的识别与表征——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例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碳酸盐岩
白云岩储集层
多尺度表征
几何学参数
孔洞缝搭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来源期刊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栖霞组 白云岩 储集层 川西北地区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6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12.222
字数 47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63/j.issn.1674-5086.2005.0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兴志 98 1627 21.0 36.0
2 张帆 64 990 16.0 29.0
3 杨跃明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3 75 3.0 3.0
4 石新 2 38 2.0 2.0
5 李耀刚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2 45 2.0 2.0
6 朱永刚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2 4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23)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179)
二级引证文献  (427)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0(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2(2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3(3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4(3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5(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3)
2016(4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7(4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18(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3)
2019(6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5)
2020(5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栖霞组
白云岩
储集层
川西北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4-5086
51-1718/TE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27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4237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