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中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脑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水平,并评价炎性反应与脑损伤标志性蛋白S 100β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03-01/06拟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逆行放置导管至颈静脉球部,于体外循环前、稳定低温期、复温至33℃和体外循环后30 min,分别成对抽取桡动脉和颈静脉球部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于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30 min,6,24,48 h测量血浆S 100β蛋白水平.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体外循环中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增加(P<0.01),但仅在复温期和体外循环后30 min观察到颈静脉和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的差值,分别为(0.26±0.63)和(0.19±0.43)μg/L.②体外循环前后血浆S 100β水平的变化:体外循环后30 min达峰值,体外循环后48 h恢复至体外循环前水平.③S 100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关系:体外循环后30 min S 100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r=0.489);而S 100β与颈静脉-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差值和脑摄氧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中低温体外循环可激活脑的炎性反应,并引起血浆S 100β蛋白水平增高;体外循环后血浆S 100 β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只有一定的相关性.
推荐文章
体外循环停机后机血的不同处理对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输血,自体/分法
炎症/预防和控制
体外循环
血液冬眠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期间炎性反应和凝血反应的影响
血液冬眠
婴幼儿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凝血反应
体外循环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体外循环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温度
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释放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抗原,CD11b
细胞因子类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对亚临床脑损伤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损伤 体外循环 肿瘤坏死因子 S 100蛋白质类
年,卷(期) 2005,(26)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4-17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51.1
字数 42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6.08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214 868 13.0 19.0
2 魏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46 158 8.0 10.0
3 李云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 20 97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损伤
体外循环
肿瘤坏死因子
S 100蛋白质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