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其中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初读第四句,笔者马上想到了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词“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因为它们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奇特的表现手法,分别以“桃花”、“春光”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或歌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郎士元诗中的那个“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受,不愧为神来之笔。“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在古诗词意境的营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而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境界。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不仅说明“通...
推荐文章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修辞法——"通感"
通感
现象
音乐欣赏教学
文学鉴赏能力在鉴赏影视中的作用
文学鉴赏
鉴赏能力
影视鉴赏
幼儿文学作品语言修辞艺术分析
幼儿
文学作品
语言修辞艺术
解读文学鉴赏中的想象力
文学鉴赏
想象力
通道
方法
提升
基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文学鉴赏中的通感修辞
来源期刊 高中生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
页数 1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中生:高考
月刊
1671-329X
43-1367/G4
长沙市望城区银星路二段599号
42-251
出版文献量(篇)
13033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