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脑海马区作为脑损伤后的选择性易损区,在伤后某些早期基因超表达、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以及神经细胞延迟性死亡等方面对外源性刺激较为敏感.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改变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设计:观察对比动物实验,采用配对t检验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二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6只,体质量250~350 g,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60只、对照组60只和正常组6只,其中前两组又各自分成0.5,1,3,6,12,24,72,120,168,240h 10个时相组,每组6只大鼠.方法:实验组按照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方式制作大鼠左顶叶脑挫裂伤模型;对照组动物只颅骨开窗,不致伤;正常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大鼠脑挫裂伤后各时相点的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原位末端标记法.主要观察指标:脑挫裂伤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脑海马区c-fos mRNA表达水平:均在脑挫裂伤后6 h达高峰[(81.45±2.41)mmol/L,(20.29±1.63)ng/L],伤后12 h开始逐渐回落[(66.11±1.97)mmol/L,(20.14±1.63)ng/L].大鼠脑挫裂伤后0.5 h至120 h一氧化氮水平、0.5 h至168 h内皮素水平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升高(t=3.33~27.91,P<0.01).②实验组大鼠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于伤后168 h达到高峰(27.33±1.86)×102个/mm2,伤后240 h开始下降(21.67±2.07)×102个/mm2.正常组脑海马区神经细胞未见凋亡细胞,对照组脑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极少.③实验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838,P<0.01;r=0.281,P<0.05).结论:大鼠脑挫裂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之间以及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参与调控了脑挫裂伤后的病生理过程,从而诱导了脑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损伤 挫伤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类 脱噬作用
年,卷(期) 2005,(2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0-23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19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5.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白云驰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神经外科 6 12 2.0 3.0
2 阚志生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神经外科 26 111 6.0 9.0
3 白洁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中西医结合肝胆病科 6 24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损伤
挫伤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类
脱噬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