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各种类型的二端子有源矩阵液晶显示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制作工艺.进而介绍了一种优于传统二端子模式的Lechner二极管有源矩阵液晶显示模式,并介绍了此模式的工作原理、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发展态势.传统二端子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不能很好地满足AM-LCD对于二端子器件的要求,用于AM-LCD都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目的.而Lechner二极管有源矩阵液晶显示模式,相对于其他二端子模式,只需使用二极管的正向特性,对阈值电压的要求降低,工艺更简单,图像显示质量更好,并且较易实现大屏幕显示.在目前TFT-LCD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通过对二端子有源矩阵液晶显示,特别是Lechner二极管二端子有源方式的研究,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实现降低AM-LCD生产线成本,简化大屏幕AM-LCD制作工艺将不是梦想.
推荐文章
用变载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
无源二端口
变载法
网络参数
算法
MMIC LNA设计中无源二端口网络相关特性分析
MMIC
LNA
无耗对称性
稳定系数
噪声系数
二端面弹性转轴的相对论性相似动力学方程
相对论性原理
二端面弹性转轴
相对动力学方程
相似动力学方程
基于二端口网络理论的双向力反应遥操作系统模型的建立
二端口网络
阻抗控制
遥操作
双向力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二端子有源矩阵LCD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二端子有源矩阵CD MIM 二极管环 背对背二极管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
页数 7页 分类号 TN873+.93
字数 585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子强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75 532 13.0 19.0
2 贾鹤群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3 6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1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二端子有源矩阵CD
MIM
二极管环
背对背二极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双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2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3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