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初步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fluid dynamics,CFD)结合MRA血管影像显示并分析在体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选取2005年间3例志愿者,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TRIO型3.0T磁共振仪,行颈动脉CEMRA检查,并行最大强度投影和表面遮盖重建,同时扫描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采用CFD方法计算并显示该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1)3例志愿者6条颈动脉分叉的血流速度平均值范围为0.03~0.56 m/s,颈外动脉内侧壁和颈内动脉外侧壁可见一高血流速度区域,范围分别为0.06~0.54 m/s和0.03~0.73m/s,球部可见低血流速度区,范围为0.02~0.18 m/s;颈动脉分叉区及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近端均可见血液涡流与回流,其形态随心动周期的时相而变化,在收缩中晚期,上述区域的涡流与回流尤为显著.随着血流向颈内和颈外动脉远端流向,该涡流与回流逐渐消失.(2)血流绝对压、动态压、静态压和总压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1 080.50~101353.30 Pa、0.90~215.81 Pa、-244.45~28.33 Pa和-28.65~29.23 Pa;(3)管壁切应力平均值范围为0.37~9.21Pa,在颈动脉球部发现大范围的低切应力区,大小为0.23~0.28 Pa,颈外动脉外侧壁及颈内动脉内侧壁区存在一小范围低切应力区,分别为0.37~0.42 Pa和0.32~0.37 Pa.在分叉顶部呈高切应力.结论应用CFD方法结合MRA血管影像技术能计算并显示颈动脉分叉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并可显示血液的分流、涡流反流及切应力和压力等的时空分布情况,实现了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个体化测定,是结合计算机学、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等的交叉学科技术,具有快捷、简便、准确和灵活等特点.
推荐文章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在制冷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
制冷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的回顾、进展及展望
计算地球流体力学
线性发展方程
非线性发展方程
计算稳定性
完全平方守恒差分格式
准完全平方守恒差分格式
基于影像的计算流体力学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流体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剪切应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动脉分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初探
来源期刊 中国卒中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1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481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06.01.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计算流体力学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卒中杂志
月刊
1673-5765
11-5434/R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25号房地置业大厦606室
80-507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4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756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