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假狂犬病毒能在感染后寄生于周围神经系统,并跨突触感染相连的神经元或器官.由于能自我繁殖使信号放大,因此很早就被用作标记物研究神经传导通路.假狂犬病毒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特别是膜蛋白与病毒的侵袭,跨神经元传播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反复传代筛选或基因重组技术剔除了某些膜蛋白或加入了新的荧光蛋白,创造出一批新的病毒,使假狂犬病毒能够研究更多级神经元,直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通过多重标记来观察各神经通路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特定的转基因动物和新型假狂犬病毒合用也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繁多的病毒种类和使用方法给研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选择,使用假狂犬病毒必然能够对神经传导通路研究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文章
广西流行狂犬病毒糖蛋白基因的遗传性分析
狂犬病毒
G基因
遗传性分析
核苷酸同源性
广西
狂犬病毒作为神经示踪剂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
跨神经示踪
逆向运输
狂犬病毒G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Rmg)的表达及纯化
狂犬病病毒
Rmg基因
原核表达
纯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假狂犬病毒标记研究神经传导通路的新进展
来源期刊 解剖科学进展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6-91
页数 6页 分类号 R322.8
字数 761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947.2006.01.02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武田 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系 16 53 4.0 6.0
2 章钧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39 112 6.0 7.0
3 周丽华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47 164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解剖科学进展
双月刊
1006-2947
21-1347/Q
大16开
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中国医科大学
8-116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64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