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03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对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渔场进行生产性探捕调查,发现在16°N、61°E附近海域存在中心渔场,平均日产达5 t以上,但渔场10 d后迅速消失.本文结合本次调查生产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对这一渔场进行了分析.渔场形成内在动力在于上升流的存在,它使深海缺氧、营养丰富的海水上涌到表层,上升流影响区域SST低,表层藻类的繁盛,海表面叶绿素-a(Chl-a)浓度值高.溶解氧缺乏,驱使鸢乌贼朝溶解氧比较丰富的区域即向SST高值和Chl-a低值的区域聚集,但鸢乌贼也有朝食物丰富区域即Chl-a高和SST低值区域觅食习性.鱼群易集中在SST梯度较大且Chl-a梯度较大的狭长区域.同时,当该海域附近上升流发生后,低压扰动有利于较大的SST梯度及Chl-a梯度的出现和维持,渔场海洋环境复杂,鱼群迅速聚集,形成中心渔场;而当低压扰动消失,风速增大,风向单一,渔场海洋环境单一均匀,鱼群会很快分散,中心渔场消失.
推荐文章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
鸢乌贼
渔场
海洋环境
印度洋西北海域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理化特性的初步分析
鸢乌贼
重量
成分
印度洋西北海域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密度分布的初步分析
鸢乌贼
资源密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角质颚长度分析
角质颚
耳石
鸢乌贼
印度洋西北海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海洋遥感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水产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 上升流 海洋遥感 西北印度洋
年,卷(期) 2006,(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9-675
页数 7页 分类号 S973.1
字数 45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615.2006.05.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 97 2055 26.0 37.0
2 田思泉 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 20 434 14.0 20.0
3 周应祺 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 33 617 17.0 24.0
4 杨晓明 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 3 53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2)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45)
二级引证文献  (163)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6(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7(2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8(3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8)
2019(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20(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鸢乌贼
渔场
上升流
海洋遥感
西北印度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产学报
月刊
1000-0615
31-1283/S
大16开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4-297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56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604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