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紫萁多年生幼苗为材料,将其分为红叶类和绿叶类,再按孢子叶和营养叶分别分为4种类型,测定了其在鲜嫩可食用期的干重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在鲜嫩可食用期的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种类型干重率前期均下降,后期有所回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上升,POD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下降.此外,在同一批取样中,绿叶类2个类型的干重率、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红叶类,POD活性较强,但丙二醛含量较低.可见,绿叶类的多项生理指标均优于红叶类,绿叶类的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良种质推广.
推荐文章
紫萁的药用及食用价值(综述)
紫萁
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紫萁的有害生物及其治理研究
紫萁
有害生物
治理
杜仲籽油可食用性研究
杜仲籽油
可食用性
脂肪酸组成
卫生学试验
毒理学试验
不同N、P水平对龙须菜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龙须菜
N
P
光合作用
生理特性
生化组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紫萁(薇菜)可食用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期刊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紫萁(薇菜) 生理特性 品质 红叶 绿叶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3-185
页数 3页 分类号 Q94
字数 226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9868.2006.02.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吉源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5 716 17.0 26.0
2 何义发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36 242 10.0 14.0
3 张泽宏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4 63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紫萁(薇菜)
生理特性
品质
红叶
绿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673-9868
50-1189/N
大16开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419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5016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