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铅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毒性较为突出.目的:观察低血铅水平对学龄前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提供依据.设计:抽样调查.单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对象:于2004-09/10随机整群抽取珠海市某居民区幼儿园211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9名,女102名.方法:采指端末梢血20 μL,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血铅,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组(>100μg/L),低血铅组(<100 μg/L),又以不同血铅水平再分为<50 μg/L组、50μg/L~组、100μg/L~组、150~μg/L组、250μg/L~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拟调查表(包括可能影响儿童神经行为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抚养方式和家庭文化背景等)进行问卷调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家长填写.结果与血铅值进行简单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血铅水平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各因子分.②血铅值与行为因子分相关分析.结果:发放问卷211份,回收211份,有效211份,有效率100%.①高血铅组外向行为得分及行为异常率(13.28±6.26,18.26%)显著高于低血铅组(9.98±5.46,7.29%)(t=4.0677,χ2=5.470,P<0.05),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内向得分及总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不同组别血铅水平行为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3.695,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血铅≥150μg/L行为异常率显著高于前3组(χ2分别为4.727,6.261,5.168;4.503,5.911,4.928,P均<0.05),表明血铅≥150 μg/L时,儿童行为异常率显著增多.③血铅对数值与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显著正相关(r=0.316 4,0.282 8,0.188 6,P<0.05).与肥胖、分裂、残忍、性问卷无相关性(r=0.102 4,0.094 2,0.118 3,0.092 6,P>0.05).④经逐步回归分析,多动、攻击及违纪因子分列入回归方程,这表明在控制家庭,社会等混杂因素后,铅对儿童外向行为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水平铅暴露对幼儿外向行为具有负性影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低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儿童,学龄前 铅/血液 神经行为学表现
年,卷(期) 2006,(32)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预防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3-165
页数 3页 分类号 R1
字数 225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2.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静进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275 2868 27.0 38.0
2 刘建安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51 286 8.0 15.0
3 梁小红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2 2 1.0 1.0
4 陈学彬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13 163 6.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儿童,学龄前
铅/血液
神经行为学表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