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高等师范院校男女学生、文理科学生和各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于2004-11/2005-03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抽样调查四川和重庆两地高等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300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①由16种相互独立的特质构成: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俗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②描述人格的次元人格因素类型: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情感用事与安详机智型、怯懦与果断型,以此了解深层次的人格特征并进行职业指导.③实际应用预测包括: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实测,测量中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问卷调查.现场收回.问卷收回后,运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1份,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94.3%.①高等师范院校男学生的乐群性、敏感性因素得分明显低于女学生,男学生的自律性、情感用事与安详机智型、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学生.②高等师范院校文科学生的有恒性、情感用事与安详机智型、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因素的得分显明低于理科学生,前者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后者;③高年级(3、4年级)学生的乐群性、聪慧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紧张性、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得分明显低于低年级(1、2年级),前者的有恒性、独立性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后者.结论:高等师范院校男女学生、文理科学生和各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显著,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中,应加强人格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及年级差异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学生 人格 比较
年,卷(期) 2006,(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5.1
字数 626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6.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天梅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系 25 191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学生
人格
比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