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推荐文章
1223号强台风“山神”特点浅析
山神
强台风
特点
台风预报
台风“山神”和“海燕”对广西影响对比分析
台风暴雨
副热带高压
冷平流
水平风垂直切变
试论海洋旅游地的符号传播与形象建构
符号
文化符号学
海洋旅游地
湄洲岛
实际形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山神之死——试论《最后的山神》文化符号的影像化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
来源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最后的山神》 文化符号 影像化建构 解构 人化重构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3
页数 4页 分类号 J90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宇峰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4 73 5.0 8.0
2 刘国民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最后的山神》
文化符号
影像化建构
解构
人化重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双月刊
1009-1432
43-1323/C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
出版文献量(篇)
152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