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掌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建成前后鼠、蚊、蝇和蜚蠊媒介生物种类的本底资料;了解其种群组成、密度情况以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四害"的科学防治和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为及时发现并采取检疫措施控制国外的媒介生物传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3年10月~2005年4月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范围内,按机场功能布局分为办公区、生活区、飞行区(跑道区)和货运区4大区域,根据不同的生境,在每一个大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过程中按照定人、定点、定期、定时、定诱饵和定监测工具的要求,对各种媒介生物均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鼠类调查采用夹(笼)夜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集卵器法、勺捞法,蝇类采用捕蝇笼诱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捕获鼠形动物,成蚊及幼虫,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1)通过对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范围内每种媒介生物各为期1年的调查,共捕获鼠型动物82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鼠型动物的50.60%,其次是臭鼩鼱占捕获鼠型动物的30.43%.年平均鼠密度为4.46%,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鼠密度最高月份为11月,其密度为9.28%,最低月份为6月,其密度是2.16%.货运区和生活区以小家鼠为主,办公区和跑道区以臭鼩鼱为主.(2)调查中共收集成蚊2500只,经鉴定隶属2科4属5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成蚊的72.76%.蚊类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高峰期为10~12月,3~4月亦有1小高峰.成蚊以工棚内密度最高,其次是跑道边上的岗亭.(3)调查中共捕获蝇类13488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科17属27种,以家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其构成比分别为39.62%、20.93%、18.03%.蝇类活动高峰期是6~11月份.各生境中,以建筑工棚的蝇类密度最高,68.83只/笼·日.(4)调查中共捕获蜚蠊1573只,经鉴定隶属2科3属6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蜚蠊的69.49%.蜚蠊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1年内,有2次高峰,分别为6~9月和11-12月.[结论] 本次调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内鼠、蚊、蝇的密度与机场口岸控制标准相比均严重超标,蜚蠊是个别生境(如厨房和小卖部内的)密度超标.检验检疫机构在系统监测的同时,应指导机场当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将媒介生物降低到不足危害的程度,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