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在清醒休息状态和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半球优势的差异.方法:2003-06/2004-01对成都市6所高校169名正常汉族大学生(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用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进行施测,其中总分0~3分为低催眠感受性组,总分4~6分为中催眠感受性组,总分7~11分为高催眠感受性组.进行脑电图测试时,判断受试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标准为:①进入催眠状态:受试者在催眠诱导后的语言抑制、眼皮僵直、催眠后遗忘、左手上浮4个项目的总分为1~4分.②未进入催眠状态:受试者得分为0分.比较进入催眠状态高催眠感受性组和低催眠感受性组在清醒、催眠状态下左、右半球脑电节律的频率指数和振幅差异.结果:参加实验169名学生,斯坦福团体催眠感受性量表C式有高、低催眠感受性的学生56名参加脑电图测试,最后进入催眠状态的50名学生进入结果分析.高催眠感受性29名,低催眠感受性21名.高感受性个体在清醒状态下慢波活动和α-2活动呈现更明显的左侧优势,θ,α,β的振幅呈现更明显的右侧优势,而低感受性个体的慢波活动及振幅没有半球优势;催眠状态下高感受性个体的慢波活动的左侧优势仍更为明显,α波和β波振幅的右侧优势仍更加突出.结论:在清醒状态和催眠状态下,高感受性个体显示出更明显的半球特征性.
推荐文章
心理感受性研究综述
心理感受性
研究领域
测量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柴油
低温流动改进剂
感受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催眠感受性个体脑电图半球优势的差异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学生 催眠术 脑电描记术 半球优势 大脑
年,卷(期) 2007,(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快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06-910
页数 5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72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05.04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协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79 856 16.0 25.0
2 方莉 9 23 3.0 4.0
3 舒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12 167 7.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学生
催眠术
脑电描记术
半球优势
大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