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言意之辨"和我国文学语言的自觉
言意之辨
文学语言的自觉
老子
庄子
王弼
刘勰
钟嵘
践行"言意兼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言意兼得
核心素养
理解
运用
强化言语实践 实现言意共生
言语实践
言意共生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
阅读教学
言意共生
教学指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孔子的"言意之辩"及其语言哲学之义
来源期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孔子 "言意之辨" 语言哲学
年,卷(期) 2008,(6) 所属期刊栏目 哲学与社会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46
页数 5页 分类号 B222.2
字数 84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344X.2008.06.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传华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30 52 4.0 5.0
2 宋喻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4)
共引文献  (35)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孔子
"言意之辨"
语言哲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月刊
1674-344X
42-1782/C
大16开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235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90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