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王小波的散文有种深刻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他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犀利的批判。在王小波逝世1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阅读他的散文《沉默的大多数》不是简单的祭奠,更多地是在对他的智性的文学语言的重读中,给我们浮躁的心灵找出一条路。这条路是鲁迅先生开拓出来的,却充满了各种人为的障碍和文化惰性的束缚。王小波的人性追问和反思正是一个很好的继承,是我们当代中国人获得心灵自由的一条路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文化的有声与无声——读《沉默的大多数》
来源期刊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文化惰性 沉默 人性追问 心灵自由 当代中国人 王小波 文学语言 力量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4
页数 1页 分类号 I206.7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焦仕刚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19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文化惰性
沉默
人性追问
心灵自由
当代中国人
王小波
文学语言
力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月刊
1008-8024
37-1333/G4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1号行政办公楼
24-194
出版文献量(篇)
1264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