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自行分离的石油微牛物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发酵产物的成分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认为,发酵产物的有效成分是环脂肽类物质.以H菌为出发菌株,用15keVN+以0~4×1015 ions·cm-2的剂量进行了辐照.存活曲线呈"马鞍型",与前人的结果相同,以2.5×1015ions·cm-2为拐点,此时存活率为23.3%,正突变率为36.7%.单菌落发酵实验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大,各处理的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有减小的趋势,以2.5×1015ions·cm-2剂量的表面张力为最小.最终初筛出5个突变菌株,并经遗传稳定性分析,获得两个表现较为稳定的优良菌株M314和M325.
推荐文章
布洛芬立体拆分菌株的筛选与离子束诱变选育
S-布洛芬
立体选择性水解
Candida sorboxylosa
低能离子束
重离子束辐照诱变及高通量筛选金霉素高产菌株
金霉素
重离子束
孔板
高通量筛选
效价检测
氯化锂-紫外-离子束复合诱变红霉素高产菌株研究
红霉素
氯化锂
紫外
离子束
复合诱变
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离子束诱变
β-葡萄糖苷酶
黑曲霉
N+离子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产表活石油微生物菌株的鉴定与离子束诱变改良
来源期刊 化学工程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石油微牛物 表面活性剂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
年,卷(期) 2009,(10)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423.4
字数 36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1124.2009.10.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建强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09 1413 19.0 31.0
2 向廷生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29 342 8.0 18.0
3 张祥胜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5 13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1)
共引文献  (92)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石油微牛物
表面活性剂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程师
月刊
1002-1124
23-1171/TQ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衡山路18号
14-165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08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45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