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的新方案.一方面,采用CO2 作为工质,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放废气作为高温热源和LNG作为低温冷源来实现CO2的跨临界朗肯循环.由于高低温热源温差较大,循环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从燃气轮机排放的CO2废气在朗肯循环中放出热量后经LNG进一步冷却成液态产品.这样,不但利用了LNG冷能,而且天然气燃烧生成的大部分CO2也得以回收.计算分析了相关参数对跨临界循环特性的影响,包括循环最高温度和压力对系统的比功和火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回收的液态CO2的质量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种新的LNG冷能利用方案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效方案.
推荐文章
LNG冷能用于朗肯循环和CO2液化新工艺
LNG冷能
液化CO2
朗肯循环
火用效率
敏感性分析
以液化天然气为冷源的超临界CO2-跨临界CO2冷电联供系统
低温余热回收
超临界CO2循环
跨临界CO2循环
液化天然气
冷电联产
CO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计算分析
喷射制冷
CO2
跨临界
油田CO2驱采出气中CO2循环回收技术进展
CO2驱采出气
化学吸收法
变压吸附法
膜分离法
低温精馏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LNG冷能用于CO2跨临界朗肯循环和CO2液化回收
来源期刊 低温与超导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跨临界CO2朗肯循环 LNG冷能利用 CO2液化回收 效率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低温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1
页数 5页 分类号 TB6
字数 28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100.2009.04.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文胜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86 964 17.0 25.0
2 顾安忠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179 2577 27.0 38.0
3 黄美斌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4 94 4.0 4.0
4 贺红明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5 108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65)
二级引证文献  (52)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1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1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跨临界CO2朗肯循环
LNG冷能利用
CO2液化回收
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低温与超导
月刊
1001-7100
34-1059/O4
16开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439号安徽合肥市1019信箱
26-40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86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38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