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摘要:
地裂缝作为苏锡常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对该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地裂缝孕育过程的非线性以及各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难以用线性方法进行地裂缝危险性分区.在分析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古基岩面的起伏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地面沉降的不均一性和地下水的超采的基础上,将该4个因素的6项量化指标——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以及粘性土层厚度作为输入量,采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分区模型.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常州东部、无锡中部和江阴南部地段,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张家港的东北部、常熟市的东部、常州市的北部和西南部,较危险区和次安全区为危险区和安全区的过渡区.
推荐文章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预测
地裂缝
影响因素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灾害预测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苏锡常地区
地裂缝
灰色关联度
危险性分区
基于GA-ANN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地裂缝
地面沉降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苏锡常地区
基于多因素叠加计算权重法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预测
苏锡常
地裂缝
影响因素
危险性预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分区
来源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危险性分区 GA-ANN 地裂缝 苏锡常地区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2-146,16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41.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5888.2009.0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于军 33 514 15.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73)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危险性分区
GA-ANN
地裂缝
苏锡常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双月刊
1671-5888
22-1343/P
大16开
195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7434
论文1v1指导